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(2)

来源:理论与现代化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9月05日 17:39:2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加强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魏际刚(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):推动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是构建现代化高质

  加强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

  魏际刚(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):推动国家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是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的重要内容。《国家公路网规划》注重推进国家公路网与其他运输方式网络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,提高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性、协同性。

 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,国家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:路网布局需进一步完善,区域间通道有待加强,城市群及都市圈公路网络化水平不高,沿边抵边路网较为薄弱,路网韧性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还需提高;运输服务能力尚不平衡,部分公路通道能力有待提升,特别是城市群城际之间和主要城市过境路段交通量饱和,技术等级结构需要优化;发展质量效率有待提高,国家公路网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统筹融合尚需加强,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,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,智慧发展任重道远。

  未来,公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,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质量、整体效率和组合效益,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的协同优势。推动公路与铁路等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统筹和断面空间整合,促进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、由平面向立体发展,提高线位资源、土地资源利用、空间布局效率。强化公路与各类运输枢纽紧密衔接,实现高铁车站、沿海及内河主要港口的重要港区、支线机场以及常年开通的边境公路口岸通二级及以上公路,枢纽及干线机场通高速公路。公路与城市道路、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实现顺畅衔接与转换。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要在规划体系、技术标准规范、组织管理机制、运行协调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衔接协调。

  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、研究员 徐向梅

 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高速发展,我国公路网规模与覆盖面不断扩大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成为有影响力的公路大国。同时,公路不断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、联通、融合,共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为畅通国内国际循环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。

  第一,新基建助力公路建设和运营品质升级。依托“公路+新基建”发展,以公路为载体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形成网络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运行管理和服务体系,提高公路建设效率、优化出行服务品质、提升物流运输效率、提高公路运营收益,推进公路发展从重建设、重通行向重运营、重服务转变。

  国家公路网支撑作用显著增强。2021年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.4万公里,基本覆盖城镇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;普通国道通车里程达到25.8万公里,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和常年开通的边境口岸。

  绿色智慧发展成为行业共识。交通运输部陆续出台《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》《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》《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》《公路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》等,绿色公路、智慧公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,为全面推进公路绿色智慧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。目前,绿色公路、智慧公路建设已纳入“十四五”时期综合交通规划和公路规划、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,成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的任务。

 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方面,充分发挥公路点多线长面广、广泛联系城乡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优势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主动加强公路与各种运输方式建设时序、建设标准、运输能力等方面协调,促进公路线网与各种枢纽体系衔接配套,提高基础设施网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。在管理服务“软联通”方面,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机动灵活、直达运输的优势特点,推动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在设施装备、运行管理、一体化服务等方面实现有效协同,提升设施网络化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。更加注重标准规范兼容,推动公路与各运输方式在法律、法规、政策、规划等方面统筹衔接和互相兼容。更加注重应急保障相匹配,统筹发展和安全,推动完善公路与各运输方式形成响应迅速、协作有序、互帮互助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,加强综合交通应急机制整合,提高综合交通系统韧性。

  《规划》还明确了“十四五”时期建设重点。国家高速公路方面,有序推进对加强国际、区域、省际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的路线建设,优先打通主线和省际待贯通路段,实现“”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,实施京沪、京港澳、长深、沪昆、连霍等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拥堵路段扩容改造,提高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。普通国道方面,优先打通沿边国道,实现等外及待贯通路段基本消除,提质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,推进城市群地区拥堵路段和城镇过境路段改造,实现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,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70%。

文章来源:《理论与现代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yxdh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5/858.html



上一篇: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
下一篇: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“百人工程”学者论坛

理论与现代化投稿 | 理论与现代化编辑部| 理论与现代化版面费 | 理论与现代化论文发表 | 理论与现代化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理论与现代化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