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理论与现代化版面费是多[08/04]
- · 《理论与现代化》投稿方[08/04]
- · 《理论与现代化》期刊栏[08/04]
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。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,具备条件的乡镇、建制村通硬化路,为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
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。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,具备条件的乡镇、建制村通硬化路,为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第二,推进多网融合新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。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,促进通道线位资源共用共享,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,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。以新开工国省干线为重点,推进施工标准化和工业化建造,促进公路资源集约节约利用、清洁能源应用、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,持续推动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建设。全面推动公路规划和勘察设计数字化,推动公路工程广泛应用BIM建模和高精度电子地图,部署北斗、5G等信息基础设施网络,显著提升公路项目数字化水平。
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
第二,充分发挥公路集聚扩散功能,推动与产业融合发展。依托客货流,带动商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、人才流集聚,形成产业集群,优化关联产业布局,打通产业链供应链,发展枢纽、通道和网络经济。
主持人:公路建设在与新型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?如何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?
公路绿色智慧建造水平显著提升。交通运输部“十二五”时期启动30个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,“十三五”时期开展33条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。围绕京雄、杭绍甬等一批智慧公路建设,以点带面推动交通运输新基建系统化、规模化发展。目前,资源节约、生态环保、节能高效、服务提升的绿色公路理念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落地生根,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网等行业信息通信骨干网全面建成,高精度电子地图、公路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在公路行业广泛应用,绿色施工、智能建造蔚然成风。
关键技术不断突破。超大跨径桥梁、山岭区超长隧道、海底沉管隧道、大直径盾构隧道等相关技术和装备不断取得突破,“中国路”“中国桥”“中国隧”已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交通成就的亮丽名片。
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,在商业、旅游业、物流业、制造业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交通运输部等部门2017年联合印发《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提出,公路与旅游围绕提升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、打造精品公路旅游产品、挖掘交通文化旅游产品等进行融合发展。比如,甘肃省打造“景道互联”“客源互送”“快进慢游”旅游交通网络;贵州省黄果树旅游区坚持“修一条路、造一片景、富一方百姓”,赋能区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。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公路交通密切相关,根据全国物流园区(基地)调查,约80.2%的物流园区交通主导方式以公路为主。物流体系是制造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,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比达90%以上。今年1月,国务院发布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,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。比如,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已建成98座光伏电站,实现沙漠公路绿色灌溉;江苏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山东、山西、安徽等省级交投(高速)集团已在所辖路段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。
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投产。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运营;穿越沙漠戈壁无人区的京新高速公路2021年6月全线贯通,成为继连霍高速后又一进出疆大通道。
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,补齐路网发展短板弱项,需要首先从规划层面入手,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,对国家公路网布局进行优化完善,指导国家公路高质量建设。今年7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《国家公路网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系统谋划了未来我国公路网的发展目标、规模结构、空间布局等。《规划》提出到2035年,国家公路网总规模约46.1万公里,与2013年印发的《国家公路网规划(2013年—2030年)》(以下简称2013版规划)相比,增加约6万公里。
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公路网规模体量大,公路运输份额比重高,衔接转换作用不可或缺。作为最基础、最广泛的基础设施,公路是综合立体交通网中“基础网”“干线网”“快速网”的重要主体,是衔接其他各种交通方式和发挥综合交通网络效能的战略支撑。目前,我国公路占综合交通网总里程[不含城市道路、管道输油(气)里程]比重达95%,承担着全社会61%的营运性客运量和74%的营运性货运量(不含自驾客运和新货运部分)。高速公路结合城市道路已衔接全国所有民航机场、高铁车站和二级以上铁路客运站;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了全国二级以上铁路货运站和编组站、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重要港区。公路承担了全国主要港口70%以上的货物集疏运量以及港口集装箱80%的集疏运量。
文章来源:《理论与现代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yxdh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5/858.html
上一篇: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
下一篇: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“百人工程”学者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