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理论与现代化版面费是多[08/04]
- · 《理论与现代化》投稿方[08/04]
- · 《理论与现代化》期刊栏[08/04]
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(4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主持人:绿色公路、智慧公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,未来如何推动公路网更高水平绿色智慧发展? 第一,完善绿色智慧公路建设政策标准体系。健全绿色公
主持人:绿色公路、智慧公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,未来如何推动公路网更高水平绿色智慧发展?
第一,完善绿色智慧公路建设政策标准体系。健全绿色公路、智慧公路建设推进机制,建立涵盖政策要求、技术规范、评估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全链条政策体系。完善绿色交通、智慧交通标准规范,从区域、公路等级、工程专业等层面构建系统化技术体系。推进交通廊道与基础设施生态优化,绿色建筑材料、污染综合防治、车路协同、主动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研究,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应用攻关。
普通国道网按照“主体保留、局部优化,补充完善、增强韧性”的思路优化完善。规划总里程约29.9万公里,未来建设改造需求约11万公里。与2013版规划相比,《规划》净增里程约3.4万公里,仍以既有普通国道网为主体,由12条首都放射线、47条北南纵线、60条东西横线为主骨架,优化41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,增设101条联络线。进一步强化顺直连接、改善城市过境线路、避让生态保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;补充连接县级节点、陆路边境口岸、重要景区和交通枢纽等,补强地市间通道、沿边沿海公路及并行线;增加提高路网效率和韧性的部分路线。
公路与新基建统筹发展方面,高速公路实现“全国一张网”运行。全国公路视频云联网平台接入超15万路视频数据,用于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近3000公里。交通运输部2018年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》,划定北京、河北、吉林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以及广东9个智慧公路试点地区,明确基础设施数字化、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、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、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、“互联网+”路网综合服务、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6个试点主题。根据《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,下一阶段将依托京港澳、京雄、成渝等干线公路以及深中通道、秦岭隧道群等长大桥隧开展智慧公路建设。
第四,构建公路基础设施新型智慧大脑。积极推动智能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同步建设,构建实时感知和自动评估的公路监测预警网络。加强交通建设生态环境影响、公路运输能耗及污染排放监测监管,提升公路网全要素、全方位运行监测预警、分析推演、协同管控、应急处置等能力。全面推进省级路网云平台建设,打造公路“数字大脑”,建设多层级智慧路网运行管控与服务中心,构建全息化数字感知、精细化主动控制、智能化交通服务的公路管理服务体系。
作为指导新时期国家公路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《规划》的印发实施将对我国公路交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,畅通“大动脉”,完善“微循环”,国家公路网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,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、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发挥关键支撑作用。
促进公路建设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,服务货物运输和人民群众出行,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,带动和支撑经济产业发展。目前,公路网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,呈现从支撑产业发展向与产业融合转变、从大规模传统基建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新趋势。
第三,探索公路低碳智慧运维养护新模式。整合公路沿线资源,推广建设集智能停车、能源补给、救援维护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智慧服务区。构建一体衔接的数字出行网络、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网络,打通数据流、客流、货流,提供动态响应、精准匹配、无缝衔接、多方协作的一体化公路运输服务。推动既有公路数字化改造,逐步实现对高速公路、国省干线公路全要素动静态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和精细化管理。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养护机械应用,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、设施设备、施工材料及隧道弃渣等综合利用,鼓励废旧轮胎、工业固废、建筑废弃物在公路建设领域规模化应用。研制公路桥隧、交通安全设施等自动化快速检测装备、无人化养护装备,加强养护评价、预测、决策等算法模型研发,以数字化引领公路养护管理转型升级。
探索公路绿色智慧发展新模式
公路绿色智慧运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。2020年1月,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攻坚任务圆满完成,日均节省燃油可达700余吨,减排二氧化碳约2400吨。截至2021年年底,全国310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共建成充电桩约1.34万个,显著提升绿色运输保障能力。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同步展开,实现云联网方式接入超过1万套交通流、20万套视频及2.46万套ETC门架设备,高速公路客车ETC使用率超过71%,开创高速公路“一张网运行、一体化服务”新局面。广泛应用视频监控、流量监测、雷达监测、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技术,完成15.75万公里路面技术状况检测、250座重点桥梁监测,建成1.1万座自动化交通情况调查站点,显著提升公路交通、事件、环境等运行状态监测和预警能力,“掌上出行”等创新应用成效显著。
文章来源:《理论与现代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yxdh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5/858.html
上一篇: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
下一篇: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“百人工程”学者论坛